辽宁省关注地方职教发展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地方职教 >> 东北 >> 辽宁省 >> 正文
以职业教育赋能高质量发展

去年7月,还没走出校门的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徐望哲,已与沈阳拓荆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就业协议。与徐望哲一样,去年,辽宁省有近7.5万名职业院校毕业生从校门走进厂门,实现“无缝对接”。

这是辽宁省创新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定制、定向”人才培养结出的硕果。

推动融合 盘活办学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去年9月,我到沈阳地铁顶岗实习,今年即将入职,就业已经不是问题了。”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学生孙世辰对未来满怀期待。

职业教育既要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也要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我省结合辽宁实际积极探索,确定了“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重点推进“引校进企”“引企驻校”。

紧密对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需求,我省职业院校与新松机器人、沈飞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产业学院54个。

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用人标准无缝对接,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实用性、针对性不断提高,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

优化布局 改善发展环境

下好职业教育“一盘棋”,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去年,在部省共建、整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中,教育部给予辽宁省9项重大政策支持,辽宁省承担54项具体改革任务,推动职业教育破除瓶颈、整合资源,形成部省协同推进的格局。

2020年,辽宁省在全国开创性地开展高职专业评估。紧密对接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需求,撤销不适应经济发展、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布点186个,新增智能控制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等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布点209个,优化了专业结构布局。

同时,搭建职业教育大数据平台,对职业教育在院校、专业、课程、实训、就业等方面进行动态监控和数据分析,全省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尽在掌握。

深化改革 提升内涵建设

欲有大国工匠,需有大国良师。

近年来,辽宁省深化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其中,开展职业院校校领导、教务处长、专业带头人及“双师型”骨干教师专项培训,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

“双师型”教师如何培养?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已作出示范。学校定期选派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学习、掌握应用技能和新技术新工艺。同时,企业选派技术专家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校企互补共进,有效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应用技能。

目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拥有国家级及省级以上专业带头人和名师26人,培养出方文墨、张文良等“大国工匠”和230余名全国和省市技术大王、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提升内涵建设,促进就业创业,1+X证书制度是辽宁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另一项重要举措。1+X证书制度是指在获得学历证书基础上,同时获得若干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十四五”时期,辽宁省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将转入常态化、系统化阶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