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热点中国职成教第一门户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动态 >> 研究热点 >> 正文
谁愿意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且提升缓慢,被家长视为“差生教育”、“平民教育”、“兜底教育”,导致家长及学生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个人需求不足。这一现实体现在职普招生比上,就是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比值偏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近年来提升缓慢,甚至有不少年份还逐年下降。2010年,我国职普比为4.8:5.2,随后若干年,中等职业学校数和在校生数出现双下降,虽然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印发后有所改善,但是目前,4.2:5.8的水平与十年前的水平相比差距还较大,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职普比下滑趋势严重。[1]而“三州”地区(“三州”地区是我国原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具体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地区多为少数民族“直过社会”,各种观念落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缓慢,脱贫攻坚与巩固任务非常艰巨)近年来职普比提升缓慢,离职普比“大体相当”差距相当大,个别州职普比甚至进一步下降,仅略高于1:5。[2]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因职普比“大体相当”政策的影响,接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无缘继续升入普通高中接受通识教育,而作为技术技能训练这一轨被分流到中等职业学校,这在社会中无形造成了较大的教育焦虑。另外,随着自动化水平的加速发展,人工智能的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一些人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已没有了存在价值,甚至应完全取消中等职业教育。[3]而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显示,到2025年,我国十大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缺口将达2985.7万人,缺口率高达48%。[4]目前服务业中仅家政、养老等领域至少需要4000万人,而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只有100万人左右,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缺口很大。[5]

一方面,社会对中等职业技术技能人才有着持续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中等职业学校升学需求却持续低迷,中等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由此进一步突显。鉴于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以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稳就业”的连接器与助推器在稳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故不能放任目前这种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状况变得更糟糕。[6]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实际上也满足了一些对普通教育学术训练感到吃力的学生成才成长的需要;只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是可以进一步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及家长的吸引力的。因此,关于家长对孩子的中等职业学校升学意愿具体如何,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激励措施来提高家长对孩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接受意愿,且各种激励措施的优先顺序如何安排,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


目前对中等职业学校升学意愿的研究,还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相关研究发现,初中生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升学需求不高,部分地区不足10%,最高的也仅在25%~30%左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成了初中毕业生升学中最不情愿的选择。如2011年对河南省4县(市)2773名初三学生的调查显示,初中毕业生愿意升入中等职业学校的仅占9.93%。[7]2014年对湖南省S市3235名初中生的调查显示,其中愿意升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占25.3%。[8]稍早些年份的研究显示,农村学生的中等职业学校就读意愿超过30%,如2000年对河北省58个县(市)80所乡镇初中5775名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想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占34.2%。[9]最近年份的研究显示,贫困地区学生的中等职业学校就读意愿超过31%,且愿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要高于不愿意的。2019—2020年对“三州”地区29个县(市)113所初中21531名初三学生的调查显示,愿意升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占31.9%,比不愿意的高5.1个百分点。[10]在影响因素上,有研究显示,影响学生对中等职业学校升学选择的影响因素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教育收益。[11]也有研究显示,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亲职业、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对孩子的中等职业学校升学意愿的影响有显著差异。[12]

从家长角度主要是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接受度及原因的研究。如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如果孩子考不上普通高中,甚至宁可让孩子在家里蹲到18岁,也不愿意让孩子就读中等职业学校。[13]在原因方面,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因为:期望孩子升入普通高中考入大学毕业后才可能有更好的待遇,担心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及管理质量不高,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会让父母没面子,学生毕业后前景堪忧。[14]一些家长主要是担心上中等职业学校会减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5]具体归因上,有些学者认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找到的工作都是别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职业院校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使其毕业生在升学与就业上不如普通院校毕业生有优势,以及部分职业院校的负面事件让很多家长对职业院校的校风学风持怀疑和质疑的态度。[16]

近年来,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的态度已有所好转。2021年的一次大型调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42630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21413人、家长24515人)显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分别达79.11%、74.75%和88.68%,家长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要明显高于学生。[17]2021年,山东省中考有2.95万名超过当地普通高中分数线的学生主动选择中等职业学校,1.7万名普通高中在校生转入中等职业学校,用工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6.07%,中等职业教育初步实现从“无门槛追求数量”到“有选择以质定量”。[18]可见,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针对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术及技能分类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可以因材施教满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需要。


三、研究设计


家长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其孩子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选择意愿,研究这种意愿对提高中等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而目前,鲜有研究关注究竟是谁愿意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以及为什么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更少有研究关注如何提升这种意愿及其政策激励效应。研究通过对“三州”地区家长等的访谈与问卷调查,来发现家长对孩子的中等职业学校升学意愿。在问卷调查之前,先实地访谈初三学生及家长、初中校长、初三班主任等,以发现影响当地初三学生及家长对中等职业学校升学的主要制约因素;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来设计政策措施,并就不同程度的政策措施展开问卷调查,以发现各项政策措施的边际激励效应。研究主要用个案访谈、集体座谈收集的文字记录归纳总结出相关制约因素,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各项政策措施的边际激励效应,并据此边际激励效应大小,帮助指导拟定的政策建议及其优先性排序。

(一)理论基础

普职分流作为一种人才分类培养的有效模式在国际上被普遍接受,同时,普职分流也是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体现和内涵要求。由于进入不同职业类型的人们被要求具备不同种类的技能,既然人们期望教育制度在形成这类技能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几乎所有的教育制度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其内部的分轨和专门化,一轨为普通教育,另一轨为职业教育。[19]中等学校课程既要为学生毕业升入学院做准备,也要为毕业生提供多种就业途径做准备,即教育机会均等要适应学生的不同职业前景与生涯规划,必须为每一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20]在比利时、德国和荷兰,少数民族在初中后分流中不太可能选择学术训练的普通教育轨道,在德国,有多达49%的初中生都选择初中后分流到职业教育轨道。[21]

经济理性作为影响人们生活行为决策的重要依据表现在方方面面。为什么学生及家长不太愿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或多或少都受经济理性的制约,要么觉得投资收益不确定也不高,要么觉得没有面子,要么觉得未来不具有升学与就业优势,如此种种,都是在经过理性考量之后做出的决策。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聪明的,无论其接受何种类型教育,或接受多高程度的教育,都会基于最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做出各种决策。正如舒尔茨(Schultz, H.)指出的那样,“全世界的人们都在与成本、利润和风险打交道,他们都是时刻算计个人收益的经济人,在自己那小小的、个人的和分配的领域里,他们却具有企业家的最本质的素质”[22]。在经济理性下,适当的激励是可以促使人们改变对某种行为做出的选择态度,如果激励程度较大,则可以明显将之前不愿意的态度转变为愿意的态度,这种经济理性及激励同样适用于家长对孩子的升学意愿选择。

(二)访谈及调查问卷回收

2019年,笔者对“三州”地区29个县(市)中的18个县(市)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129位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教育局工作人员等进行了深度访谈,共整理访谈记录9万余字,从中总结归纳出影响当地中等职业学校升学意愿的核心因素,并据此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2020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在“三州”地区29个县(市)的城市、县城、乡镇(指镇及乡政府所在地)、农村的初中均有取样。共在“三州”地区的113个初中调查了初三学生家长15428人。家长问卷的信度为0.930,信度值较高;在问卷效度上,问卷开始前咨询了有关专家,经审核均认为达到了应有的测度效度。回收样本中,其中凉山州10239人,占总样本的66.4%;怒江州1527人,占总样本的9.9%;临夏州3662人,占总样本的23.7%。总体样本中,家住州府所在地(市)的占8.1%、家住县城的占12.7%、家住乡镇的占10.8%,家住农村的占68.4%。由此可见,抽样具有足够的代表性,样本分布也比较均衡。


四、主要研究发现


通过对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议题——“三州”地区初三学生家长对孩子的中等职业教育接受意愿、为什么愿意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各项政策措施的边际激励效应如何,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如下主要发现。

(一)谁愿意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研究通过对“三州”地区初三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升学意愿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下的交叉列联表及卡方检验分析,可以得出不同家长对孩子的中等职业教育接受意愿情况。(见表1)

1. “三州”地区家长对孩子的中等职业教育接受意愿整体不是很高,但其愿意的程度要高于不愿意的,也有相当比例的家长还处于观望状态

由表1可知,“三州”地区选择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家长占37.3%,比不愿意的26.8%要高10.5个百分点,但态度不确定的却高达35.9%。其中怒江州的家长愿意的比例是最高的,为41.0%,分别是凉山州、临夏州的1.08倍、1.23倍。父亲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占39.7%,是母亲的1.17倍。

2. 学校和家庭住所越是在农村、乡镇的家长,越愿意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农村学校的家长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占44.5%,是乡镇学校家长的1.07倍、是县城学校家长的1.26倍、是州府所在县(市)学校家长的1.70倍。就家庭住所而言,家住农村的家长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占40.2%,分别是家住乡镇、县城、州府所在县(市)家长的1.09倍、1.41倍、1.56倍。学校位于县城、乡镇、农村的家长愿意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均高于不愿意的。

3. 学生成绩在班级排名越靠后的家长越愿意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学生成绩在班级排名后60%~80%的家长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是最高的,为45.7%;其次是学生成绩在班级排名最后20%的家长,占43.4%;再次是学生成绩在班级排名中间40%~60%的家长,占40.8%。学生成绩在班级排名前40%的家长愿意的比例均低于36%,学生成绩在班级排名前20%的家长愿意的仅有28.6%。学生成绩在班级排名前40%的家长不愿意的比例要高于愿意的,学生成绩在班级排名后60%的家长愿意的比例要高于不愿意的。

4. 家庭年收入水平越低的家长,越愿意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家庭年收入越高的家长,越不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年收入在4万元及以下与家庭年收入在6~7万元的家长愿意的比例高于30%,且仅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及以下的家长愿意的比例高于不愿意的;而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家长不愿意的比例已超过30%,且不愿意的比例均要高于愿意的。其中仅有家庭年收入低于1万元的家长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超过40%,而家庭年收入在11万元以上的家长愿意的比例已低于20%。家庭年收入在9万元以上的家长已有超过50%的不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且其不愿意的比例是愿意的两倍以上,其中家庭年收入在11~12万元的家长是唯一超过60%的,有高达60.9%的不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的,且其不愿意的比例是愿意的3.93倍。

5. 职业社会地位越低的家长越愿意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家长职业为优势群体的体制内工作人员(不含无编制)的,仅有21.9%的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而有高达60.6%的家长不愿意;体制内家长中不愿意的比例是愿意的2.77倍,而体制外家长中,有38.5%的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不愿意的有24.1%,其愿意的比例是不愿意的1.60倍。其中,家长为农民、农民工、工人、无业的城镇居民是体制外家长中最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的群体,且其愿意的比例要高于不愿意的。农民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是最高的,为40.4%(也是唯一超过40%的家长群体),其愿意的比例是不愿意的1.89倍;其次是农民工,愿意的有39.5%,其愿意的比例是不愿意的1.70倍;再次是工人,愿意的有38.2%,其愿意的比例是不愿意的1.68倍。而公务员是最不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其不愿意比例为67.2%,是愿意的3.67倍;其次是国有企业工作人员,不愿意的有59.0%,是愿意的2.43倍;再次是有编制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愿意的有58.7%,是愿意的2.60倍;即便家长是无编制的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不愿意的比例也高达48.7%,是愿意的1.75倍。

6. 受教育水平越低的家长,越愿意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家长学历越高越不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家长受教育水平在初中及以下的,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要高于不愿意的,其中文盲愿意的比例最高,为41.6%,为不愿意的2.25倍;家长受教育水平为高中及以上的不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均高于愿意的,且高中学历的家长不愿意比例已超过40%,专科及以上学历家长不愿意的比例已超过50%,其中本科学历的家长竟有高达67.4%的不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其愿意的比例也是最低的,仅为18.7%,其不愿意比例是愿意的3.60倍。

(二)家长为什么愿意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调查中,不同家长对其之所以愿意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原因选择情况如下所示。(见表2)

由表2可知,无论是全部家长还是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家长,其愿意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原因的认同是一致的,仅在认同率上有所差异。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家长对各原因的认同率要高于全部家长的认同率(仅在是否是受学校老师或政府工作人员的动员这一原因的认识上相反),都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成绩差,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家长及全部家长分别有47.64%、44.54%的认同率,其次是孩子的兴趣爱好等其他原因(两者分别有16.91%、27.88%的认同率),再次才是因为受教育成本方面的原因——中等职业学校有学费减免及生活补助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两者分别有14.06%、11.52%的认同率),而中等职业学校能学技术技能仅排第四位的原因(两者分别有11.56%、7.93%的认同率),周围的示范效应排第五(两者分别有8.71%、6.57%的认同率),而外部动员所起的影响最小(两者分别仅有1.11%、1.56%的认同率)。

(三)提升家长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意愿的各项政策的边际激励效应分析

根据调研访谈,归纳总结出影响“三州”地区家长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意愿的主要制约因素为:当地经济发展滞后造成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难就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收入不高、学生上学额外成本及机会成本较大、当地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及实训条件比较差、学校管理不严格,以及面向当地的优质中等职业教育机会较少等。本研究在问卷调查中就提升“三州”地区初三学生家长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意愿的不同影响因素设置相应的政策措施,每种政策措施5种激励程度对应有5个数据采集点,针对6类政策措施共有30个数据采集点,根据收集的462840个数据分析整理,得出不同程度的政策措施的边际激励效应,具体情况如下所示。(见表3)

由表3可知,家长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意愿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只要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其态度是可以改变的。从中长期来看,如果各项激励政策的执行强度足够大、时间足够长(相应的政策激励措施比现有水平增加幅度在40%~60%),则在不同程度的各项政策激励措施下,提升“三州”地区初三学生家长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意愿的政策边际激励效应,从高到低依次是: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工资福利待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提高当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实训水平、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增加外省对口帮扶学校及本省省会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对当地的招生数、增加学费减免及助学金力度。而只有在相应的政策激励措施比现有水平增加幅度在60%及以上的情况下,各项政策措施的边际激励效应才比增幅在60%以下的来得更明显,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这明显需要足够强度和足够久的政策激励。

即使不用太高强度的政策激励,在较低水平的激励下,也能显著提升家长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意愿。如在短期内,只要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工资福利、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实训条件,以及为其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都能较大幅度提高家长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意愿,至少可以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从而使家长对孩子的中等职业学校升学意愿达到42.3%以上,相应地将其不愿意的比例降低至少5个百分点以上从而低于21.8%。

各类政策措施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激励效应,但家长更看重的是能直接带来中等职业教育投资收益的工资福利,即经济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长对其孩子的中等职业教育投资意愿,哪怕是能带来每年多3000元的收益,都能将家长对孩子的中等职业学校升学意愿提升7.3个百分点达至44.6%。而只要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工资福利每年增加9000元,就能使家长对孩子的中等职业学校升学意愿提高12.6个百分点至49.9%,即将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工资福利每年提升9000元就能使近一半的家长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其他的有助于带来经济收益的政策措施也能取得较高的激励效应,如在相应的政策激励措施比现有水平增加幅度在20%的激励水平下,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及实训条件具有第二高的边际激励效应;而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具有第三高的边际激励效应。提高教学质量及实训条件与增加中等职业教育投资收益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而教学质量及实训条件的提升自然又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与质量,三者之间形成良好的逻辑闭环关系。

当前,在中等职业学校已基本免费及每年(一、二年级)提供2000~3000元的助学金,以及贫困地区已实现全面脱贫的情况下,增加对学生的学费减免及助学金力度对提升家长对孩子的中等职业学校升学意愿并没有太高的激励效应。如每年对学生增加1000元的学费减免及助学金,仅仅能将家长对孩子的中等职业学校升学意愿提高4.1个百分点,其边际激励效应要低于将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水平及优质招生机会比现有水平提高20%的边际激励效应,后两者的边际激励效应分别是提高4.2及4.6个百分点。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通过前述调查研究发现,可总结出家长对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意愿及其原因的主要特征,以及这种意愿是否可以改变,如可以改变提高,则各项政策措施应如何安排优先顺序才具有更好地激励效应。

(一)主要结论

第一,“三州”地区初三学生家长愿意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接近四成,为37.3%,仍有超过四分之一(26.8%)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愿意的比例明显要比不愿意的高10.5个百分点。可见,被不少媒体常过度宣传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结论是不成立的,至少在贫困地区不存在这样的结论。而据有关调查显示,东、中、西部对职业院校的接受度的分别为78.06%、72.50%和73.24%,即东部地区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23]有人也许认为这是在学生升入职业院校以后学生及家长被迫能接受的情况,那即使在未升学以前,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也仍然有近四成的接受度。因此有必要改变社会上认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接受度很低这种刻板认知。

第二,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接受意愿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如果采取有针对性,且激励水平适当的政策措施,是可以将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的态度转变为愿意接受。无论是何种激励政策,只要比现有水平提升20%或稍微增加毕业生的工资福利等都能较明显提升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接受度。反而是那些持不确定态度的家长是比较固执的,要转变其态度由不确定到愿意,则需要相当高激励水平的政策措施才能较明显地降低其不确定性态度转为愿意接受。

第三,愿意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家长多为家住农村、乡镇,孩子在普通学校上学,其孩子的成绩在班级排名也比较靠后,家长职业为农民、农民工、工人、无业的城镇居民居多,其家庭年收入和受教育水平也比较低。即总体上,是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文化资本比较低的弱势阶层家长更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且家长对孩子的中等职业学校升学意愿在各人口学变量间存在显著差异。如体制内家长中不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是愿意的2.77倍,体制外家长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是不愿意的1.60倍;其中公务员有67.2%不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是农民的3.14倍,农民有40.4%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是公务员的2.21倍。

第四,家长认为之所以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因为孩子成绩差、孩子的兴趣爱好等,以及出于减轻家庭受教育成本的考虑,以上均属于外在因素的制约,而不是发自内在的;由于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教人学会技术技能,将来好就业创业,也不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及管理水平所具有的吸引力。

第五,要提升家长对孩子的中等职业教育接受意愿,在采取政策激励措施时,要及时消除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制约因素,精准定制、靶向瞄准,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应。如将相应的政策激励措施比现有水平增加20%的情况下,各种政策激励措施所发挥的边际激励效应由高到低依次是:提升中职毕业生的工资福利待遇、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提高当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实训水平、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增加外省对口帮扶学校及本省省会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对当地的招生数。而无论何种程度下的政策激励,学费减免及助学金增加对家长以及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升学意愿的边际激励效应均是最低的。

(二)政策启示

一是在当前针对要减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甚至要取消中等职业学校的争论中,我们应该坚持理性声音,普职分流仍然是有必要的,当下仍然需要坚守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同时,需要在家长间不断地推广中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及其对学生成才成长的意义,并提高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接受度。因为无论科技发展有多快,职业划分有多细,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满足不同职业倾向与学术天赋的学生成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有研究发现,即使在工业4.0时代的工业机器人车间的相关工作岗位中,对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和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需求的比例也是分别为31%、39%和30%。[24]此外,中等职业教育不仅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了一部分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25]

而要提升家长对孩子的中等职业教育接受意愿,应主要对这些家长做工作,尤其是以家住农村及乡镇、学生成绩在班级排名后60%、家庭年收入在4万元及以下、受教育水平在初中及以下的家长为主;父亲也是一个突破口,其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母亲。

二是要提高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接受度。在各项政策激励措施中,效果最明显的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工资福利待遇,满足家长对孩子中等职业教育投资较高收益的期盼。据前述研究结论显示,只要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工资福利待遇每年比现有水平提高3000元,则可以将家长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的意愿提升7.3个百分点至44.6%,相应地将其不愿意程度降低6.0个百分点至20.8%。

家长之所以歧视中等职业教育,根源在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待遇低下,社会地位不高。据调查显示,有70.26%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73.48%的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认为职业教育发展最大困难是社会认可度。[26]当前,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并不在职业教育本身,而在于社会的薪酬制度,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收入普遍偏低,较低的薪酬限制了社会地位的提升。如据《湖北日报》最近发布的一个“武汉打工人工资段位”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含全部高中学历)的工资中位数为4445元,仅为本科毕业生的62.4%、专科毕业生的82.3%。[27]据悉,我国正在探索建立“新八级工”制度,这将有助于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缓解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焦虑,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而中等职业学校并非一选定终身,职业教育同样是通向成才成长的一条金光大道。[28]

国家应尽快制定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最低工资标准及增长机制指导制度,且其最低工资标准应比目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企业要勇于打破技术技能人才在晋升、评奖、休假及人才项目培育中受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等条件限制,给予更多优惠政策,当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收入有较大幅度提升时,职业教育定会受到家长及学生的尊重,定会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

三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及实训条件,这也能较大程度提高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接受度。较低的教学质量及较差的实训条件正是目前制约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接受度较低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查显示,有26.60%的家长和41.49%的企业人员均认为职业教育发展最大的困难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29]而据前述研究结论显示,只要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实训条件比现有水平提升20%,就可以将家长让孩子上中职学校的意愿提升5.1个百分点,相应地将其不愿意程度降低5.0个百分点。因此,当前应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力度,鼓励高水平的工科、技术类大学办职业教师教育学院,为中等职业学校及时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从企业引进有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工程师到中等职业学校任职任教,尽快建立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间的等同互认制度,吸引更多的企业优秀人才加入职教师资队伍。此外,现有教师也应积极送到企业车间、实训基地去接受更多的技能培训,只有师资质量上来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增强其吸引力。而针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存在的实训条件简陋的问题,应加快对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达标建设力度,尽快改变实训条件不能满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困境,为此,各地在新增教育经费投入时应优先向中等职业学校倾斜。

四是创造足够多的就业岗位,让家长不再担心因找不到工作而不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研究结论显示,只要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找工作的容易程度比现在提升20%就可以将家长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的意愿提升5.0个百分点,相应地将其不愿意程度降低5.2个百分点。为此,应积极发展当地特色民族餐饮业、农产品深加工,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此外,应加大发达地区对“三州”地区中职学生的“订单培养”规模,解决家长的就业后顾之忧,既缓解了发达地区的“用工荒”问题,也解决了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30]

五是应尽快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水平,改变因管理水平低下而给社会造成的负面观感。据调查显示,仅有57.22%的受访者对当前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表示满意,满意度并不高。[31]而因管理造成的负面观感是制约提升家长对孩子中等职业学校升学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笔者的访谈中发现,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去中等职业学校后不仅没学到技能,还可能被学校的不良学风带坏,进而限制家长对孩子的中等职业学校升学选择。因此,当下中等职业学校应狠抓质量管理,营造良好学风带动学校管理水平,以管理品牌效应来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接受度,且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阅览)

[1][5]本刊编辑部. 学习宣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专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5).

[2]沈有禄. 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提升的阻力与路径分析——基于“三州”地区的调查[J]. 中国教育学刊,2020,(7).

[3]徐国庆. 中职教育的基础地位及新使命[N]. 中国青年报,2021-09-06.

[4]樊未晨,张含琼. 一半上中职?普职比到底是多少?[N]. 中国青年报,2021-06-07.

[6][25]姜大源,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专家笔谈(一)[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5).

[7]宋飞琼. 县域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现状与影响因素—— 基于河南省4 县(市)数据的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13,(22).

[8]陈志芳,沈有禄. 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4).

[9]张志增,刘冬. 农村初中生升学意愿的调查与分析[J]. 教育与职业,2001,(8).

[10]沈有禄. 初中生中职升学意愿的差异分析——基于对“三州”地区21531 名初三学生的调查[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

[11]彭海霞. 农村学生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对湖南L 市(县)的调查[D]. 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9.

[12]李兰兰. 初中学生对高中阶段入学选择实证研究[J]. 职教论坛,2009,(22).

[13]一位初中生家长的呐喊:宁愿孩子家里蹲,也不让她去读职高[EB/OL]. https://xw.qq.com/partner/hwbrowser/20211002A0 41Y6/20211002A041Y600.

[14]为什么家长宁愿孩子读普高不读中职?这4 个原因既现 实又扎心 EB/OL]. https://baijiahao.baidu. com/s? id=1641628739215742566&wfr=spider&for=pc.

[15]“宁愿上最差普高也不上职校”,家长这个态度,主要有 4 个原因[EB/OL]. https://new. qq. com/rain/a/20200419a0k32g00.

[16] 顾昕昕. 四问职业教育发展[EB/OL]. https://mp.weixin.qq.com/s/DvQDxXKkKNI3wZ5C6JwsfA.

[17][23][26][29][31]职业教育研究课题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发布[EB/OL]. https://m.gmw.cn/baijia/ 2021-04/30/34815687.html.

[18]教育部:坚持中考后普职分流非常必要;“职教高考”将成为职业本科学校招生主渠道![EB/OL]. https://mp.weixin.qq. com/s/zMLjI3Z-lz22N6N-cc2Xpw.

[19]尼尔·霍珀. 关于教育制度分类的类型学[A]. 张人杰. 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修订版)[C].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8.

[20]詹姆斯·科尔曼. 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A]. 张人杰. 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修订版)[C].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51.

[21]Phillips,L. L.,et al. Academic and Vocational Tracking in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A]. Anthony,H. & Yael,B. Unequal Attainments:Ethnic Educational Inequalities in Ten Western Countries[C]. London:British Academy Scholarship Press,2014. 119—148.

[22]西奥多·W·舒尔茨. 论人力资本投资[M].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45.

[24]何杨勇,祝巧. 教育公平视角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流与融合[J]. 江苏高教,2019,(6).

[27]普高和职高的学生,都会有美好未来吗?看完这几份数据后扎心了[EB/OL].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J2MGNT U05520Q6A. html.

[28]徐蓓. 换种思路看职业教育——专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石伟平[N]. 解放日报,2022-03-18.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点击排行